中新时评:克服短期扰动 中国经济仍有充足动力******
中新社北京12月28日电 题:克服短期扰动 中国经济仍有充足动力
中新社记者 王恩博
今年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后,明年中国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需要强劲引擎。
世界经济拉响衰退警报,国内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支撑中国发展的动力是否仍在?从多个维度观察,均可得出肯定答案。
中国经济仍有充足动力,且发力更加聚焦。
年底举行的多场论坛、会议上,中国的官员、学者、企业家们热烈讨论着同一个问题:明年经济如何回归稳健增长轨道。某种程度上,这是一个凝聚共识的过程。各方普遍意识到,2023年是中国经济弥补疫情冲击损失的重要窗口。
这个方向也为中国决策层所明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围绕“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进行细致部署,提出“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的方法论,无不折射出对稳住经济大盘的关切。
当心往一处想,劲就能往一处使。降准释放长期资金、房地产金融政策利好频传、扩大内需战略顶层设计出炉,今年末中国各领域叠加发力的政策效应明年将持续显现。根据实际需要,一些新政策、新措施也会陆续有来。存量政策、增量政策同向发力,将积极促进中国经济运行好转。
中国经济仍有充足动力,且活力将加速释放。
随着奥密克戎病毒特性变化,中国从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出发作出防疫转段决策。优化防疫二十条、新十条落地,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疫情防控政策因应形势变化持续优化调整,为经济恢复创造了重要条件。
12月26日,2022年最后一个周一,北京地铁公司所辖运营线路日客运量时隔一个多月重返450万人次以上。在全国范围内,武汉、重庆等地地铁客流也明显恢复。尽管通勤早晚高峰还不似以往忙碌,但地铁客流逐步攀升,是生活回归正轨、城市恢复活力的有力注脚。
疫情仍是当前影响中国经济运行的关键变量。专家估计,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对经济运行的影响料将产生类似“J曲线效应”,即短期会对经济运行造成扰动,但全年是重大利好。随着相关政策落实,中国的人流、物流将更加顺畅,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都有望加快恢复,重新焕发活力。
中国经济仍有充足动力,其潜力会持续兑现。
眼下,中国正布局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找准二者结合点,即是为经济增长挖潜的过程。
例如,中国迫切需要加快产业体系优化升级,这就需要加大制造业研发和技术改造的投资力度,加大新领域新赛道投入。这些投入既是当期需求,未来产生高质量供给后,又会进一步创造有效需求。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就是典型成功案例。今年早些时候,中国汽车出口量“超车”德国跃居世界第二,背后正是新能源汽车热销海外的“加持”。
令人期待的是,中国发展轨道上还有不少这样的堵点、痛点、难点、空白点,可以大做文章。创造有利体制机制环境,施以适当政策引导,潜藏的动力就会兑现为新增长点,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这些有利因素的累积,正让中国经济前景更加清晰明确。据综合研判,明年世界经济增速可能明显下滑,而中国经济有望总体回升,形成一个独立的向上运行轨迹。
当然,经济好转不会是“天上掉馅饼”,各方必须为之付出艰苦努力。但可以确定的是,近几年疫情短期扰动,并未削弱中国经济长久动力,更不足以改变中国经济长期趋势。对此,人们应当充满信心。(完)
央行上海总部:人民币在上海地区涉外收支中的占比连续5年攀升******
澎湃新闻记者 陈月石
2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举办上海金融运行情况新闻通气会,介绍了2022年上海货币信贷运行、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和外汇收支形势等情况。
央行上海总部调查统计研究部主任吕进中在会上表示,2022年上海信贷投放保持增长,实际利率下行。2022年12月,上海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59%,比上年末下降62个基点。其中,小微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99%,比上年末下降47个基点。
2022年12月末,上海本外币贷款余额10.31万亿元,同比增长7.4%。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9.65万亿元,同比增长9.3%,增加8232亿元。
具体来说,2022年上海人民币企业贷款增加6205亿元,其中12月当月增加235亿元。从期限结构看,12月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加655亿元,是全年月均增量的2.3倍。
分行业看,2022年12月贷款增量同比多增的行业主要是房地产业、建筑业、住宿餐饮业和文体娱乐业,反映出房地产业和接触性服务业需求边际好转。
在对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方面,截至2022年12月末,上海全市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5.6%;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比年初增长40.4%;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25.8%、34.5%和27.8%。全年累计为7万多户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办理延期还本付息3000亿元。3月初至年末,累计向主要受困行业的5万家企业提供4900多亿元贷款支持。
在债券市场开放方面,央行上海总部金融市场管理部副主任荣艺华表示,2022年,上海总部共完成178家境外机构法人备案。
截至2022年末,境外机构在我国债券市场的持债规模为3.46万亿元,其中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3.39万亿元,近5年年均增速近25%。全年境外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累计交易量约13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5%,近5年年均增速约43%。
外汇市场方面,央行上海总部外汇管理部副主任葛庆表示,2022年上海涉外收支稳步增长。2022年,上海地区银行代客涉外收支总额35065亿美元,同比增长5.7%,占全国的28.2%,与2021年基本持平。
葛庆表示,市场主体持汇行为更趋理性,外汇市场韧性增强。全年上海地区货物贸易外汇收入结汇率同比下降3.4个百分点,货物贸易外汇支出购汇率同比上升4.6个百分点。市场主体汇率风险管理能力也进一步提升。全年上海地区外汇套保比例为30%,高于全国6个百分点,同比上升3.5个百分点。人民币在上海地区涉外收支中的占比连续5年攀升,2022年占比60.7%,高出全国18个百分点。
葛庆表示,截至2022年12月末,临港新片区13项高水平开放试点政策全部落地实施,合计试点企业162家,交易12397笔,金额约271.21亿美元。为进一步促进跨境贸易投融资便利化,外汇局率先在上海扩围部分试点政策,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外汇管理试点区域由临港新片区扩大至上海市全辖,银行直接办理非金融企业外债签约登记试点区域由临港新片区扩大至浦东新区。上述扩围政策操作指引已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后续将适时推动成熟政策进一步复制推广。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